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脉络有哪些,传统文化传承脉络有哪几种方法?

用户投稿 1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传统文化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脉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脉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统文化传承脉络有哪几种方法?

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民间艺术靠世代传递语言文字的传递传统习俗,传统的建筑,传统的艺术文艺有世代相传,有口口相传而学校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两种方式,即思想上传承和行为上传承。三个途径,即教育,艺术和生活,每个途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所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是他的基本脉络。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秦朝确立法治,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为正统;西汉初,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儒学独尊;东汉时佛教开始流行;魏晋崇尚玄学;南北朝时佛学大兴;隋唐时期儒道释三足鼎立,儒治世,道治心,佛治身;宋朝理学兴盛;明代八股盛行;理学的影响一直延伸到近代,而自汉武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儒法兼用,外儒内法。这就是大概的发展脉络了。

中国各文化的传承及顺序?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3] 、黄帝(轩辕氏)[3]、尧、舜、禹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文化传承的历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

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

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代表文化产物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元明时期至清朝中期,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落,暮气沉沉,又孕育新生。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以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为代表,西方人带来了近代的世界观念与自然科技成就。但到雍正年间,传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总特点是新旧杂陈,外来的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既冲突又交融,两种文化展开较量,“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但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脉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脉络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